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是什么,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赏识教育尤其必要,其效果也会更明显。下面结合自己多年对一部分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的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实施赏识教育的亲身体验作如下浅析。一、单亲家庭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单亲家庭的成因很多,有的由于父母双亲某一方因病或其它缘故早逝,有的由于父母双亲结合后,感情、兴趣、志向、生活习惯不和或经济问题而离异造成;还有的由于父母某一方喜新厌旧,或第三者插足造成。
据《中国妇女报》最近一篇文章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占呈上升趋势,80年代初单亲家庭占所有家庭的百分之五,90年代末上升到十二。我现在带的小学二年级名学生中就有7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随着单家庭的形成,产生了单亲家庭孩子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特殊家庭环境,形成他们较为特殊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这些孩子显然是我们实施赏识教育应充分关注的重点。
1.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往往要以通过人的情绪变化洞悉人的心理变化。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情绪的起伏大多是短暂的,有时情绪特别好,而有时却特别低落,像这种起伏大多短暂的,平常的情绪状态多处于两级之间。当某人的情绪状态长期陷于低落之极端者,即被认为是心理异常中的忧郁症。如果某人的情绪状态经常驻处于两个极端,或极度消沉,或极度兴奋,那就被视为心理异常中的躁郁症。研究还表明: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具有忧郁症或躁郁症的心理状态和人格异常表现。我带的班中有位同学,其父亲多次被公安局刑事处罚,目前外逃不知去向,其母亲抛家别子别嫁他人,这位同学由奶奶领养。
由于父亲的犯罪使他觉得在生活中只有痛苦没有快乐。他长期陷入情绪低潮,对未来充满悲观与绝望,对别人对世事冷漠以待,经常把自己处于极度孤独的困境中,独坐一隅数小时一动不动,无心学习,懒于作业,形成孤独、冷僻、失落、自卑的心理,表现典型的忧郁症。
我班还有一位同学,父母不和闹了好几年,离异后,孩子由母亲领养,不负责任的母亲整天打牌跳舞,寻欢作乐,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在父母离异前饱受了不安和恐惧,父母离异后,得到的不是心灵的抚慰,而是进一步的摧残,因而有时情绪十分消沉,有时则显得十分狂躁,上课有时突然无缘无故地怪叫、长啸,而对那些能享受到父母疼爱、家庭幸福的孩子,产生一种莫名的嫉妒和恶意,常常不由自主地掐他们的脖子,揪他们的头发,蓄意毁坏他们的新书包、新衣服、新文具,以发泄内心的不平,呈现出典型躁郁症和人格异常。
2.单亲家庭的特殊环境
单亲家庭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形成初期和形成后期两个阶段。在形成初期,有的家庭由于经历了亲人早逝给孩子带来的不幸和痛苦。有的家庭由于父母不和,家里天天像战场,闹得不可开交,孩子得不到片刻安宁,给心理上造成不安和恐惧。这种不幸的遭遇和环境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
在形成后期,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能同时得到父母的爱,不能享受正常家庭的完美、和谐、和幸福。特别是领养孩子的一方,如果不能和孩子和睦相处,用全部的爱去抚平孩子的心理缺陷,去校正孩子失衡的心,给孩子弥补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环境,反而把孩子当作“出气桶”,时常随意打骂,只顾自己寻欢作乐,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就学校、社会环境来说,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人们往往有些偏见,有些人往往喜欢当众评议这些孩子特殊的家庭,捕捉和传播这种家庭环境形成初期的故事和绯闻,以一种异样的排斥的眼光,或是以一种同情的、怜悯的眼光看待他们,甚至有些老师也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抱有成见,显露出对他们信心的丧失,这些都使孩子情绪上不规律的起伏,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情绪有的属于先天遗传生成,有的于后天造成,其中忧愁、悲伤、抑郁等情绪大多属于后天形成。按照精神分析论的解释:忧郁症和躁郁症都是一种失落反应,所以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家庭一半是造成其特殊心理的基本原因。
发表评论